想凭勤奋逆风翻盘?如今靠运气才有更大赢面
2018-06-04 13:50:34
  • 0
  • 0
  • 0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多是强调学而优则仕,以及吃苦耐劳;而我们也一直以此来教育下一代人。

蓦然回首,才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好像并非如此。

优秀的简历都是类似的,名校学霸好专业,还有海外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只有优秀的企业才会吸引这些才子佳人的关注。

然而,有资格从这些优秀人才中做选择的人是谁呢?

好几次面试新学生的时候,我们一众面试官都会感慨: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当年的我们恐怕连进入第二轮的机会都没有。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很多人未必是当年的高材生,出身卑微的成功者不在少数。

成熟的企业都有规范的员工成长通道:新员工干多长时间转正,几年之后有资格晋升,而晋升的途径也是有迹可循的。在一个企业里,大概可以计算出来,多少年可以做到经理,多少年可以做到总监,乃至更高阶的管理者。

但有时,也会有外来的和尚,比你年轻资历浅,甚至可能是你的同门师弟,但却做了你的领导,占据了你的成长通道。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开始怀疑,埋头苦干不会有好结果?

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生态系统稳定,规则长期不变,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还是可能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成功途径。

然而,在开放的、频繁变动的环境里,就是另一种游戏规则了。

和平年代的军官进阶往往有序进行;而在战争时期,一切秩序都可能会被打破,有战功的人和受伤的人会被快速提拔;而立功和受伤多少都有运气的成分。

商场如战场,皆是一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是清代人写的。如今,"风骚"的周期越来越短,不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能有个两三年的稳定期就不错了。

1965年的时候,进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企业平均上市年限是33年,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0年。移动电话的发展,比固定电话至少快了十倍,微信从诞生到现在不过7、8年时间,而在迅速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后,共享单车及其引发的共享经济的风就快停了。

如今,处处存在风险,每个行业都可能被高喊着"互联网创新"口号的那些人颠覆或者洗牌,把你打倒在地,貌似愧疚地说了句:"我颠覆你,与你无关",然后挥挥衣袖就走了,留下茫然的你和一地鸡毛。

"一抓准"的卖糖果的售货员,将电码背的滚瓜烂熟的电报员,已经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很多行业多年苦修才练成的专业技能,在互联网时代都失去了价值,还没等你练熟,整个行业被颠覆了。

所幸,他们都退休了。

当然,在一个具有创造性破坏的时代,也会同时充满了幸运和机遇。

我刚工作的时候,邮电部移动局成立才几个月,那时不要说移动电话,连寻呼机都是稀罕物。

坦率地讲,我并不天赋异禀,也未必比同龄人勤奋,但我幸运地赶上了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借助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影响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高效的成长速度。

后来,我通过互联网结识了很多朋友,再加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常发表一些文章和观点。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工作之外又寻觅到的一个新的学习成长平台。那时候的自媒体作者,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又有独到的视角和思维,愿意和人分享,与这样一批人在互联网上过招,确实是非常过瘾的事情。

跨界的行业交流会打破思维定位和传统,我的很多观点和思路就是基于吵架时闪现的火花,再通过讨论逐渐完善的他山之石。

如果闷着头自己想,未必会有结果。

如果不是幸运地赶上了移动通信的大发展,如果不是幸运地进入了自媒体圈子,我的状况恐怕要比现在差很多。

既然认识到这是一个充斥着变化的时代,就要告诫自己:只是埋头吃苦耐劳很难成功,而顺应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变革的时机。

我刚工作的时候,研究生还是稀罕物,22岁本科毕业后开始工作是常态。现在的情形,能进到名企招生名单里的,硕士毕业是起步价,即便读到博士或者海外双学历也未必有优势,开始工作时快30岁了。

娃娃们越来越聪明,基础教育的难度越来越高,宝爸宝妈们表示辅导孩子的初中学习都感吃力,同时也在回忆自己上学的情形——上小学前只会玩,课外不上辅导班,最后也能考上大学;孩子现在的功课咋这么难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的孩子头脑聪明,学习条件优越,学习方法科学,还有比以往更长的学习时间,为什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地方的表现还不及原来的本科生?

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爆炸,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校园教育主要教知识,而走上社会之后需要的能力,往往只能在实践工作中持续培养和提高。

如果工作的平台和个体适配,学习效率就高,成长速度也就快。

当年,我在中国移动总部这个平台,有机会接触全球最先进的IT科技知识和产品,甚至会有世界级的专家主动来找你交流,各种行业知识和实践机会扑面而来。如果当时不在中国移动,甚至不在总部这个专业部门里,都不太可能具备这么好的条件。

来到华为这个平台之后,我有幸拓展了视野,让自己从运营商之外的视角看数字化世界,而且是全球化的,于是有了很多新的收获和成长。如今再回头看自己以前在移动时的一些想法和认识,未免过于狭隘保守和本位。

所以说,平台不一样,所能学到的知识就不一样。通常来说,在一个地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天花板的,当学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换一个地方。不一定非要跳槽,换岗也行。幸运的人自己没变,但企业转型升级了,也是一种平台转换的方式。

好的平台不仅提供学习的条件,更能给人做事的空间。而且相对而言,后者更有价值,因为实践出真知嘛。

但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也是有区别的。

在传统的企业里,流程和规则固化的场景下,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员工,都是一颗螺丝钉。如果他们做的工作中,一多半都是流程要求的规定动作,"努力"再久都只是原地打转,也就未必什么收获和成长了。

年轻的组织中,往往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年轻人就容易得到做事的机会。而如果你运气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激情,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快速成长的环境里,能主导一件事情的发展,平台给与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就可能成就一件伟业;即便是遇到的挫折甚至最终失败,也是有收获的。

完成全国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建设的时候,我才24岁;推动全国的移动电话交换设备完成联机采集改造的时候,我只有26岁。如果不是在刚刚成立的机构里,怎么会把这些重大项目交给毛头小伙子?

全国范围的BOSS系统集中化改造,以数据仓库技术为核心的两级经营分析系统,连接31个省公司的传输枢纽体系,以及后续的若干规划和能力建设,都是我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机会,我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平台决定了学习效率和成长空间,而快速成长的意义又如此明显,那么平台的选择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合适的平台上,成长速度快,获得的信息和机遇比别人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几率就比较高。

在充满变化的时代,能跳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绝对是好运气,会驱动你迅速成长和提高,进而改变了你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

从效果来看,这种成长模式远优于在一个地方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

然而,另一方面,好运气也并非简单粗暴地从天而降,所谓机会是被有准备的人,需要自己去争取和努力。现在的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既是对得起现在的工作,也是给自己未来的好运攒人品。

祝大家好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