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物联网平台,中国移动能否凭OneNET胜出?
2018-09-18 13:43:56
  • 0
  • 0
  • 0

中国移动OneNET物联网高级技术总监刘源

上周,物联网智库发布了新一年度《物联网全景动态图谱》的"PaaS物联网平台"汇总,细细地将物联网领域目前比较活跃的平台做了归类整理,可谓是将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平台一网打尽。可看完榜单之后估计会更晕:面对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平台,如果想做物联网业务,该找谁谈合作,又该如何做呢?

【为什么大企业做物联网要实施"平台战略"】

一、物联网整体呈现出定制化程度高、超级碎片化的特点。

物联网业务大都是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的结果,有非常浓重的行业特性。虽说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数字化工具和手段,推动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但其业务流程的核心还是遵循原有的产业规律和行业特征。如果是对现有企业进行物联网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中很多内容必须适应这个企业的个性特征。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尤其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大都是做To B生意,不具备To C业务那样的规模效益。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做了某一个产业、某一个客户,也很难简单地复制推广到下一单。

既要体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又要保持与传统的过渡和衔接。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产品,换个客户又换一批需求,大企业做复用性差的产业很容易亏本,所以目前做产业物联网端到端交付的主要是些中小规模的企业。

二、物联网是信息化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如今各行各业都要迈向数字化,对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To C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BAT等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成为赢家,依托入口和资本两大优势牢牢占据了领导者地位。那么To B的产业互联网,整体空间会有多大?会不会有新的王者诞生?这些问题必然会撩动各行各业大佬们的内心。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行业、这么多企业都在参与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传统IT行业、传统通信行业、传统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创新型企业,看起来都有机会,同时又都有明显的短板。这就像多支部队同时抢占一个山头,谁最先到达顶峰,谁就可能依托领先优势而拥有产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么大的诱惑,有谁舍得放弃?

三、"事实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主导权。

按照通信行业的理解,做事情先要做规划、制定标准,等到大家意见一致之后再齐步走,否则难以实现全程全网、互联互通。

可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证明: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可能只有事实标准。互联网企业作为"野蛮人",根本不会考虑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只想着自己一路狂奔。而当他成为行业老大的时候,企业的技术规则就成为事实标准,后来者以及合作伙伴必须遵从。

相对于这些做平台的大企业,那些做应用开发和集成的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既不太可能在几个平台并行推进,也很难更换平台去适应新的接口和标准。所以,中小开发厂商一旦确定了平台,基本就绑定了。

所以对于大企业来说,想做物联网,又想回避碎片化产生的高成本低收益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做平台,让第三方在平台上开发,来完成自己的产业布局。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台孵化事实标准,占据发展物联网的主导和核心位置。

【平台给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企业通过平台介入到物联网产业里,主要是战略驱动,希望抢占制高点。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换一个视角,想想到底为什么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愿意与你合作,明知有被绑定的风险还愿意接在你的平台上?哪个平台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开发者的支持,为平台的成长创造条件。

首先,平台要对整个产业有深入的理解,敢于担当。是技术框架的规划与设计方面,能以公允、专业的方式,协调多方资源,最终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一个物联网解决方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由一个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完成定制化开发,但这就要求企业既要懂客户的业务,又有先进的技术能力,还得有足够的资源保障。是不是觉得很不现实?所以,最终合理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多方合作协同作战。而分工协作的边界划分,以及各个合作伙伴工作和进度的统筹,往往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牵头单位。

在实际案例中,平台方经常扮演这个角色。要从技术实现角度分析,需要哪些合作伙伴如何组合在一起;要从开发集成角度研究,需要各个合作伙伴如何协同,达成客户的要求。甚至有的时候平台方需要补贴或者调用其他资源来弥补解决方案的不足——既然想当大哥,就得为小弟们多付出,多担当,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如果平台方不够专业,技术规划和业务设计先天不足,那么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平台方不敢担责,无法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全面支持,就更甭想出头了——在激烈的平台争夺战场上,多少人愿意跟着这样的大哥冲杀?

其次,平台要帮助开发者赢得生意,做成买卖。

每一个平台都希望自己这里聚合大量的开发者。然而并不是单靠门槛低、服务好,就能吸引开发者的,比如有的平台前期向开发者免费开放,后来开发者多了负担不起,准备收费,结果开发者一哄而散。

在商言商,以快应万变,这是蛮荒时代的生存法则。在产业的初创期,大多数团队还在摸索、学习,如果有能够落地实践的机会,就是对其发展的最大帮助。

做平台的企业规模大,往往拥有更强的品牌优势、更多的客户资源,因此有更多的项目机会。企业的合作很多时候讲求门当户对,规模较大的客户在与中小型企业合作时候,时常会有担忧,总觉得比不过大企业健康稳定。所以相对而言,有平台所属的大企业背书,机会要多很多。如果能够将这些机会开放出来,与开发者们一起做项目,平台就会收获更多的人气和口碑。

第三,平台要有开放的心态,基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竞合策略。

如果是成熟产业,有稳定的系统框架和技术标准,那么平台就可以直接摆开阵势厮杀了。然而目前物联网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应该是各方合力做大蛋糕的时候,此时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平台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在不同的领域拥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电信运营商在蜂窝等基础连接方面能力强,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和开发方面有优势,而像华为这样的设备供应商,它的平台在产业标准和芯片模组等方面表现卓越。

物联网作为行业热点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但在实施效果和产业规模方面差强人意。从某种角度来说,各方的激烈竞争内耗延缓了产业发展和成长的进度。所以,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各个平台是否应该调整思维模式,先不急于划定边界范围和合作模式,而是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把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做上去再说。

如果是这样,各个平台可以不必局限于自己的背景,只要是对产业有利,哪怕是自家有类似的产品,也不排斥与另外的合作伙伴合作。事实上,由于产业标准的进展滞后于实际的项目进展,至今也没法把各个平台的边界完全界定清晰,过于强调定位和职责,反而束缚了手脚,迟滞了进度。

听起来这种观点似乎和平台的定位矛盾:平台不就是将系统解耦,进行横向专业化么,为什么又说边界不重要了?还是前面说的那个原因:数字化世界遵从的是事实标准,画得再漂亮,做不出来也没用。先实现了目标,再讨论合理性和推广模式,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OneNET又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我对中移动的OneNET是有感情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我此前写的《冲向互联网的运营商敢死队》系列里,专门介绍物联网公司的OneNET。这是由中国移动员工真正自研的平台,在不受领导关注的情况下发展了起来,最终成为中国移动发布的3+1开放平台的组成部分,修成正果。如今在中国移动的规划中,OneNET平台是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支点,希望借助OneNET平台,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以实现"大连接"的战略目标。

最近看在2018年物博会上,OneNET做的两个动作。其一是发布了"OneNET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聚焦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其二是完成OneNET认证合作伙伴计划(OCP),已经完成34位OCP成员合作意向备案,同时99家认证级企业在OneNET上实现项目获利和高效发展。

(中国移动OCP企业授牌)

看起来经历过几多风雨的OneNET,已经找到了下一步发力的方向:将发展方向聚焦在智慧城市,与合作伙伴共赢发展,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方式与产业合作。这些平台需要做的事情OneNET都想到了,下一步就要看效果。如果OneNET平台上的合作伙伴们在智慧城市等项目上开花结果,也许真能让中国移动借着物联网的风口成功变身,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大潮中摆脱被动局面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