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自身专业者,守株待兔尔
2018-04-23 15:37:55
  • 0
  • 0
  • 0

最近经常听到"工匠精神"这个词,是提倡对于某一门工艺精益求精,执着于细节,在精细中超乎常人,最终获得成功。

最典型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在故宫修文物的专家,一个是给共享单车修自行车的老师傅们。为前者拍摄的那部纪录片风靡大江南北,让吃瓜群众们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后者赶上了共享经济的风口,门可罗雀的手艺人突然忙得不亦乐乎,收入不菲。

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忙忙碌碌,追求的是快成长,即使不能一夜暴富,也希望走出弯道超车的漂亮曲线。所谓缺少什么,社会舆论就需要提倡什么,于是各种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褒奖不绝于耳,也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立志要成为出色的工匠。

术业有专攻,从社会整体来看,当然需要各种人才和角色。但具体到个人,选择职业发展和成长模式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忽悠了,要用心分析大势,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

以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慢,把一门手艺练到精深很难,所以练成一门手艺之后可以吃一辈子,长辈们看到的也都是这样的成功案例。所以小时候经常被教导"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艺不压身"之类的道理。然而在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即便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也会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

比如我,移动电话的漫游话单有82个字节,可以倒背如流;移动电话的计费原则信手拈来,可以准确地告诉你每一条规则出自哪份文件;移动通信的技术演进和重大事件,全记在脑子里;IT支撑系统的规划、核心技术以及一步步的历程,我更是如数家珍。

然而如今是流量时代,全网资费都统一了,曾经的移动电话三大难题(呼叫转移、同城特例、边界漫游)还有意义么?再谈及这些话题,除了显摆自己是一个老古董之外,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么?

小时候见识过"一抓准"的劳模表演,无论买多少分量的糖果,售货员一把抓下去,上称一量刚刚好。刚工作时观看过电报员的劳动竞赛,参赛选手准确无误地记下每一个汉字的四位数字的电码。可以想象,为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他们付出了多少时间和辛劳。

然而现在再看,这些技能还有意义么?

故宫里的匠人和修车的老汉是幸运的,他们的技能还有用武之地,甚至还出现在风口上。然而这样的案例凤毛麟角,你看时传祥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他是掏粪工,这个工种早就不在了,所以再谈他的精神,会让众多年轻人无感。这是客观规律,非人力能改变,火起来的工匠堪比撞上树的兔子,概率太低了。

时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大多数靠"唯手熟尔"成就的技能,都存在比较大的替换风险,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迷信自己已经拥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为自己专业所以不可取代,互联网时代一再证明,在你被颠覆的过程中,与你无关。

还拿通信网络举例,以前传输、信令、交换、无线,各专业条线各司其职,通过标准协议携手共建通信网络;而今全光网络让多少专业选手失去用武之地,"调电路"的专业能力还有多大应用范围;再往后看,当NFV和SDN等新技术普及、网络全面IT化+云化的时候,传统的通信人才还有多少剩余价值?或者这么说,还有多少通信人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时至今日,并不是说专业人士无路可走,而是说不能因为曾经的成功辉煌而止步不前。实际上专业人士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容易总结提炼理论、研究规律、规避风险、找到出路。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太自信了,不愿意关注不利的信息,不希望听到反对的声音,不试图打破传统的壁垒。就像那个守在大树旁的农夫,一边嘲笑眼前劳作的人群,一边等着兔子送上门的那一瞬,最终一无所获。

匠人们,在埋头拉车的时候也望望天看看路吧,不要等到被时代抛弃的那一天再怨天尤人。真到那时候,即便得到同情的目光,又能怎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